

中国社教·知识点教174
文/刘改英
戏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,分为生、旦、净、丑四大类型。
净行是中国戏曲行当的一种,又称“花脸”“花面”。主要扮演在性格、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。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,表演动作幅度大,以突出其性格、气度和声势。
净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,都是重施油彩的,图案复杂。戏曲中的脸谱,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,包拯、项羽、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。戏曲中的净行按性格来说有正直、刚毅、勇猛、威壮、粗犷、鲁莽、狡诈、残暴、愚蛮等;按年龄来说,长者有八九十岁的老人,幼者有十来岁的少儿;按身份地位来说,上有帝王将相,下有庶民屠夫。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,也有反面的,可以说是形形色色。
净行分为正净、副净和武净三类。
正净:一般是以唱工为主,所以又叫唱工花脸。唱工花脸还有两个专门名称:铜锤和黑头。这两个名称与两个人物有关——徐彦昭和包公。京戏《二进宫》里的花脸徐彦昭,是典型的唱工花脸,手里拿一柄铜锤,所以人们就把铜锤作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。京剧中铜锤花脸讲究唱、念、做,以唱为主。铜锤的唱多用“立音”“顺音”,以高亢洪亮、韵味醇厚取胜。另外,京剧里的包公戏都以唱工繁重见长,例如《打龙袍》《赤桑镇》《铡美案》等戏。而且戏里的包公都勾着黑脸,因此黑头也就成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。另外,像《草桥关》里的铫期,《白良关》里的尉迟恭,《牧虎关》里的高旺,还有《大回朝》里的闻太师等,都是以唱工为主的花脸戏,都属于所谓正净的范畴。

正净
副净:是架子花脸和二花脸的统称。架子花脸讲究做、念、唱,以做为主。架子花脸的唱多用“横音”“炸音”,以叱咤峥嵘取胜。架子花脸的范围特别广,以工架、念白、表演为主。当然也得有点唱工基础。比如《连环套·盗御马》,前半截《坐寨》是重唱工的,《盗御马》是工架与唱工并重的,最后《拜山》一折又是念白与工架并重的。所以演架子花脸的人,既要有很深厚的武功底子,又要善于表演,善于念白,还要能唱,并要有优美的工架。
架子花脸的剧目相当多,像张飞的戏,牛皋的戏,李逵的戏,焦赞的戏,绝大多数的曹操戏,还有像《失街亭·空城计·斩马谡》里的马谡,《取洛阳》里的马武,《十三妹》里的邓九公,《审潘洪》里的潘洪,《李慧娘》里的贾似道,《群英会》里的黄盖,《法门寺》里的刘瑾,《连环套·盗御马》里的窦尔敦等等都是属于架子花脸的范畴。

架子花脸
特别值得说一下的是曹操戏,化妆勾水白脸的,不用一般的油彩,而是用水粉加上一些黑笔道勾成水白脸的,这就是所谓奸臣脸,以曹操为最典型。实际上不止曹操一个人,很多历史上的奸臣,像赵高、董卓、贾似道、严嵩等,都是勾的水白脸。所以水白脸就形成了一种典型,只要勾这种脸,就一定是坏人。这样的角色都由架子花脸来应工。

水白脸
二花脸的戏比较少。虽然也勾同样的脸谱,可是表演风格有时近似丑角,有时候还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。例如《法门寺》里的刘彪,《武松打店》里的大解差这类的角色。

二花脸
武净:又叫武二花,或者叫摔打花脸,武花脸顾名思义,是全武行的花脸行当。他们必须练就勇猛、冲、率、迅捷的武打功夫和跌打翻扑的绝活儿,一般演武花脸的演员嗓音都不是很好,所以除了一些“全武行”的重头戏以外,大多以辅佐名角、与名角合作为主。

武净
好的武花脸演员大多都能为全剧的演出起到烘托、添色、“水涨船高”之作用。
(未完待续)
(编辑 余佳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