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民间崇拜•汉族人神崇拜094

文/贾小建
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名将,一首《满江红》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!豪情万丈,千古传诵,可是,这位威风凛凛的武将怎么会成为踢毽子的祖师爷呢?
三百六十行,行行有祖师。有祖师的敬祖师,没祖师的抢祖师。这不,连抗金名将岳飞岳武穆也被抢来当作踢毽子的祖师了。
踢毽子是我国独有的民间游艺活动,花式繁多,老少咸宜。因其发音同“见子”,与传统观念中的“多子多福”祝辞相谐,所以在民间“送喜”习俗中占有一席之地。《清稗类钞》记载:“俗送婿家催生礼盒,缀以毽子,云‘见子’也。”
春来郊外草芽短,儿童三五踢毽子
踢毽子究竟起源于何时,有很多说法。
唐释道宜《续高僧传》卷十六《魏嵩岳少林寺天竺信佛陀传》记述,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和尚叫慧光,在天街井栏上踢毽子,一连踢了五百下,观看的人十分惊讶,齐声喝采。这是说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踢毽子的了。
而宋代高承的《事物纪原》则说:“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,装以鸡羽,呼为毽子。”这种说法,是说踢毽子至迟在宋代已经开始流行。
还有人认为,踢毽子其实在汉代已经出现。据文物专家考证,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踢毽子的形象。
而更多的人特别是民间则相信踢毽子源自南宋,是抗金名将岳飞发明的。
岳飞的名字家喻户晓。据史书记载,岳飞年轻时勤奋好学,并炼就一身好武艺。金兵入侵中原,岳飞奋起抗金,保家卫国。传说岳飞临走时,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大字,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。岳飞作战勇敢,多次打败金军,受到开封府的留守,也就是事实上的抗金中心人物宗泽的赏识。
勇往直前的岳家军
靖康元年,金军攻破开封,俘获了徽、钦二帝,北宋王朝灭亡。靖康二年五月,康王赵构登基,是为高宗,迁都临安,建立南宋。岳飞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,屡建战功。1129年(南宋建炎三年),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,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,岳飞无奈随之南下。岳飞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,六战六捷,之后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,率部驰援,四战四胜。从此,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,声震河朔。七月,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,拥有人马万余,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、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“岳家军”。绍兴三年,岳飞得高宗奖“精忠岳飞”的锦旗。绍兴六年,岳飞再次出师北伐,此次北伐,岳飞壮志未酬,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《满江红》。 立志渡过黄河,直捣黄龙府。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,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岳飞招回,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。秦桧成为千古罪人,而岳飞则流芳百世。
这样的一个历史名人,又怎样与踢毽子产生瓜葛的呢?
民间相传,当年岳飞北征中原,兵锋直抵黄河南岸。金军恃城固守,避不出战。两军相持之际,秋尽冬来,岳家军还穿着出征时的夏装,因捱不住北方的严寒,又得恪守“冻死不拆屋”的纪律,许多人冻伤了足。岳飞令士兵们把箭矢后的翎毛拔下,绑在铜钱眼里,不停地蹦踢,称之为“抛足之戏”。踢了一阵子,浑身发热,去了寒冷,脚趾上的冻伤也不治而愈。从此,踢毽子成为岳家军的冬练项目,并逐渐流传到了民间。
踢毽子的祖师爷——岳飞
传说也许不可信,但有了这个传说,让岳飞成为踢毽子的发明者,尊其为祖师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(编辑 樊德昌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