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民间习俗520

文 贾小建
在民间,有许多俗话挺有意思。比如,形容某某贫穷,就说“穷得连口含钱都沒了”。那么,这“口含钱”是怎么回事呢?
当人将要落气儿临死的时候,围在身边的儿女们要把红线线儿拴着的一枚铜钱塞入死者的口中,然后将红线线挂在死者的耳朵上。人们把这枚铜钱叫“口含钱”。停尸三至七天后,在要钉棺盖之前,再把这枚“口含钱”取出来。
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?
相传,有个姓刘的老头儿,原先是当地有名的富户,家里吃不愁,穿不愁,那真是富得直流油。
后来,他的大儿子吃喝嫖赌,把光景踢塌的不成个样子。老头儿把钱藏在哪,他都能搜寻着。实在没钱花了,就偷着卖粮食,成天不是逛窑子,就是去赌场。
老头还有个二儿子,可是还小,也干不了活。他哥跟他嫂嫂知道老头儿手里没啥出息(钱)了,就骂他爸和他是“老不死的”和“小没用的”,直把老头儿气得三下瞪了六眼窝,气病了。老大也不给他爸看病,还盼着他死哩。因为一般老人临死之前,总要把生前藏得最严实的那部分钱移交给孩子们,他大儿子就是想得这个“外快”。看见老头儿不行了,大儿子就问他父亲哪搭还埋着钱币?可老头儿连眼皮都不睁一下,只是无力地摇了摇头。于是,大儿子就干脆在老头儿的枕头里、被角里、衣袋里揣摸开了,结果还是一个铜子儿也没摸着。所以,一甩袖子,就出去了。这时,老二从厨房里端着一碗开水进来了。老头儿睁眼看了一下,向他招了手,老二刚到了跟前,老头指了指自己的口,头一歪就断了气。
老大出去以后,又怕老头儿把藏钱的地点告诉他弟弟,于是又返了回来。站在窗根下,正好看见老头儿指自己的口,心想老东西口里指不准有什么宝珠之类的东西,要真是那样,一颗珍奇宝珠起码也能变卖一大笔钱。
于是,他急忙跑回来,问弟弟:“爹有什么交代?”弟弟说:“他老人家一个字也没吐,只是指了指他的口,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”
“那就扳开嘴看看吧!”老大说。
弟弟说:“算了吧,口里能有什么东西。”说着已趴在老人身上哭开了。
老大却用一根筷子硬把老人的口给撬开了,结果只掏出枚小钱币,哪里会有什么宝珠子?于是便把那枚小钱币狠狠地扔在一边。弟弟上去又把它捡起来,擦干净,捧在双手中,又一次扑在老人身上哭起来。
埋了老人以后,老大还是那股劲儿,家产独霸了不算,把弟弟也赶走了。
弟弟被赶走时,就只带了那么一枚口含钱,可后来,竟然富起来了。
其实,一枚口含钱倒没什么了不起,可他完全懂得父亲的一片苦心,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,他都舍不得花一文钱,他没日没夜地给人干活儿,硬是一个钱一个钱地积攒,他用这一枚口含钱先买了十几个鸡蛋,孵成小鸡,鸡生蛋,蛋变鸡,鸡变羊,羊变牛,日子越过越好。
清代的长命富贵口含钱
旁人问他怎样发家的,他就说是凭着老人临死时口里含着的一枚口含钱发了的。这话一传十,十传百,老人们临死时,都要口里含一枚钱,说这样做,于儿孙后辈们好。就是老人们来不及预备好“口含钱”,儿女们还要往他口里填上一枚钱币,到钉棺盖时,再取出来,为了到时候好取,就用红线线拴住,挂在死者耳朵上。
这便是“口含钱”的来历。
(编辑 德昌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