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民间习俗510

文 贾小建
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乃千古名句。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诗里还有一句“遥知知兄弟登高处”。这“九月九日”与“登高”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要叫重阳呢?原来,古时候把“六”看成是阴数,把“九”看成是阳数,九月初九,两个阳数叠在一起,不就是“重阳”吗?重阳就重阳么,干吗又要把它说成是登高节呢?这其中就有了另一个传说。
重阳节又叫登高节
据说,这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有关。刘秀起兵反莽,夺取天下,建立了东汉。他登基以后,一下就坐了三十多年的天下。后来一帝传一帝,传到质帝刘缵的时候只坐了一年就换成桓帝刘志了。在此之前,刘缵曾对刘志说:“我预感其中藏有不妙,一旦有什么不测,你继位后,一定要请个算卦先生算一算,该破的叫人家破一破,不然,恐怕也与我一样,结果不会太好。”
桓帝刘志登基以后,一直没有忘记质帝说过的话,于是便请来了一位外号“活神仙”的算卦先生给他算。一进皇宫,“活神仙”都吓成“死木鱼”了。你想,给皇帝算卦,那是闹着玩的吗?说对了,论功行赏;说不对,他让你人头搬家!
汉桓帝
桓帝为了让他的心能够平静下来,还特意把他请到后宫,单独座谈:“你尽管以实道来,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,不好,又如何去破?好好坏坏寡人绝不会怪你,何况听假话,只能自己骗自己,命运毕竟还是命运。”通过再三开导,“活神仙”才开始问八字,细掐算,沉吟半天后说:“命还是不错的,但今年九月初九,却有一大难,避过去,就好了,避不过可就…”
“此话当真?”
“千真万确。”
“可有破法?”
“有的。”
“何以能破?”
“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一早,举家老小,文武百官一律出宫登高上山,即可避难。”
“真的能行?”
“万无一失。”“活神仙”一口咬实,打了包票。
到了九月初九这天,一大早,桓帝刘志就带着全家老小和文武百官登上了附近最高的一座石头山。上山后,回头一望,皇宫里不知从哪儿来的那么多水,一下把整个皇宫都淹了。附近的老百姓腿快的爬上石头山的都没事,没登上来的,都给淹死了。
等到水退后,桓帝他们才返回皇宫。这一难避过之后,果然万事如意,百业俱兴,一直就坐了二十四年天下。
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九月初九,每到这一天,桓帝都要带着家人和大臣们登高游玩,当年登高讨了活命的老百姓也要登高庆贺。
后来的人们相因成习,都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,而且,还专门用软米做成一种米糕来吃,取谐音“高”之意,并把九月初九定为登高节,传遍全国。
重阳登高这一风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
九九重阳,秋高气爽,丹桂飘香,禾田千里,丰收在望,登高远眺,实在令人陶醉。所以,这一风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。
(编辑 德昌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